新華網北京9月30日電 (記者許雪毅 查文曄)在中華人民共和國65歲華誕前夕,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,“‘和平統一、一國兩制’是我們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,我們認為,這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。”
  65載滄桑巨變,65載艱辛探索。如今,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國力強盛的新條件下,展現了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、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意志和信心。
  “一國兩制”堪稱金秋九月最熱門詞彙之一:習近平22日會見當選並獲任命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崔世安,希望他扎實謀劃和推進澳門可持續發展,為“一國兩制”在澳門的成功實踐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。
  同一天,習近平在會見香港工商界專業界訪京團時表示,“一國兩制”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。辦好香港的事情,關鍵是要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“一國兩制”方針,維護基本法權威。
 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說,“一國兩制”的科學構想最早就是為瞭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,併在港澳回歸以來的長期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,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。“這堅定了中國領導人以‘一國兩制’方式解決臺灣問題、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信心和決心。”
 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。迴首當年,戰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署《馬關條約》,割讓臺灣。而早在1842年、1887年,懦弱無能的清政府先後將香港、澳門拱手相讓於英國、葡萄牙。
 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,一直致力於實現民族獨立、人民解放和國家統一。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,恢復對港澳行使主權、解決臺灣問題始終處於國家戰略的重要位置。
 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,鄧小平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,在毛澤東、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論述的基礎上,創造性地提出了“一國兩制”的偉大構想。
  這一構想首先被成功運用於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:1984年12月19日,中、英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;1987年4月13日,中、葡就澳門問題正式簽署聯合聲明。
  1997年7月1日、1999年12月20日,中國政府先後恢復對香港、澳門行使主權。回歸以來,香港、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保持繁榮穩定,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,“一國兩制”、“港人治港”、“澳人治澳”、高度自治成為生動現實。
  17年來,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飄揚在維多利亞港的藍天碧海之間,中央政府在香港面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、2003年非典疫情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風險挑戰時均給予強力支持,確保了香港穩居世界上最自由、最有活力和最繁榮的經濟體榜單前列。
  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.37萬億港元增長至2013年的2.12萬億港元,年均實質增長3.4%。香港成為亞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、全球第五大外匯市場、全球第九大貿易經濟體,以及全球最重要的外來直接投資目的地之一。而在民主發展上,中國最高權力機關上月底通過的相關決定,使香港合資格選民首度獲得一人一票選舉特區行政長官的機會。
  對澳門人民來說,2014年是喜慶歡悅的一年——12月20日,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暨特區成立15周年。15年來,澳門整體社會呈現穩定、和諧、進步的局面,《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及一系列附件的簽署,讓澳門經濟得到多元、長足發展。
  全國台研會副會長許世銓認為,“一國兩制”是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探索的智慧結晶,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。香港和澳門回歸以來的鮮活事實證明瞭“一國兩制”的強大生命力。
  “‘一國兩制’是從實際國情出發,充分照顧到臺灣與港澳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所作出的合情合理安排。”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說,兩岸雙方應以極大的誠心和善意來理性探討、務實推動,提出大家都能接受的、具有最大包容性的方案,以解決臺灣問題。
  上世紀50年代,毛澤東、周恩來等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就提出“爭取和平解放臺灣”,其後的幾代領導人始終致力於以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,探尋著和平統一的可行路徑。
  如今,兩岸大交流、大合作、大發展蔚為大潮,兩岸關係達致65年來最和平、最安寧的局面。雖然今春臺灣出現反服貿風波,香港近日出現“占中”事件,但“一國兩制”的深化實踐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深化,正如習近平近日所指出的,不會“因遇到一些溝坎而止步”。
  “習總書記任職以來首次在會見臺灣客人時提及‘一國兩制’,體現了‘關照現實、指明未來’的深意和新意。”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桂清說,“此次講話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、促進祖國統一具有重要意義,也必將鼓舞臺灣各界共同參與到探討中來,為兩岸和平統一事業貢獻心力。”
(編輯:SN123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m84wmsd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